您现在的位置:首都文明热线 > 专题 > 垃圾减量分类 > 小手牵大手 垃圾源头分类从孩子们开始(图) 时间:2010-04-19 来源:大连晚报

  大连街头上,写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随处可见。而近日从大连理工大学生命环境学院博士教授李爱民处获悉,其实这种分类标准并不科学,严格地说,应该将垃圾分为“可生物降解”与“不可生物降解”两种类型,也就是通过源头分类,实现部分垃圾就地处理、部分垃圾再利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污染。目前,在欧美国家,街头、小区内的垃圾箱都已按照这一标准分类,李教授和他的课题组目前正在进行相关调查、论证,并准备在大连逐渐推广宣传。

  巧合的是,由民间公益人士组成的市环卫志愿者工作站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2月29日,在大连市沙区文苑小学及辽师二附中,孩子们纷纷在班级里、卫生间里设置了两个,甚至三个垃圾桶,并在上面贴上“可回收纸张/饮料瓶”、“不可回收垃圾”字样,走出源头分类的第一步。

  环卫颁奖会上引发议题

  环卫志愿者工作站郭连荣站长告诉记者,2009年2月,大连市环卫行业评出了6名城市清洁大使,并举行颁奖大会。在会上,她与同样获此殊荣的李爱民教授结识,李教授谈及垃圾源头分类的概念,给郭连荣留下深刻印象。

  环卫志愿者们发现,虽然城市街头很多垃圾箱都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区分,实际上绝大多数市民在丢弃垃圾时,并没有进行区分,而是随便找个垃圾箱就扔进去了。至于居民小区、校园内的垃圾桶,则根本没有分类,所有垃圾都扔在一起。在乡镇与农村,情况大同小异。

  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志愿者们决定开展长期宣传与试点活动,宣传垃圾分类意识,培养市民好的丢弃垃圾习惯,为城市减少负担。沙河口区文苑小学与辽师二附中是首批响应号召的学校。

  教室里摆了三个垃圾桶

  2月29日,在文苑小学看到,孩子们忙着将写有“可回收纸张”、“可回收饮料瓶”、“不可回收垃圾”字样的纸张,分别贴到三个垃圾桶上,然后将其整齐地摆在教室后面。“什么叫可回收啊?”记者问一位三年级小女生,小姑娘回答说:“可回收就是能攒起来卖钱的垃圾!”

  以前孩子们产生的垃圾都扔到一个桶里,由清洁工捡出其中可卖钱的部分,自行处理。而辽师二附中的做法是,统一在卫生间墙角设立两个大垃圾桶,分别贴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字样。“初中生的环保意识要强一些,之前各个班级就自行积攒饮料瓶,卖了钱做班费。”

  文苑小学德育主任宋月说,这一次的活动起名为“迎奥运讲文明,争做环保小卫士”,就是要通过班级、学校里的垃圾源头分类,让孩子们养成好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后,再将活动辐射到每个学生的家庭中去。

  垃圾源头分类惠及全市

  郭连荣表示,下一步,志愿者还将走进社区及农村,推介垃圾源头分类概念。

  理工大教授李爱民指出,眼下国际通用的分类标准是“可生物降解”与“不可生物降解”。如居民熟悉的烂蔬菜、烂水果、水果皮、剩饭、剩菜等,都属于可生物降解类垃圾;而如石头、泥土、机油、化妆品等,则属于不可生物降解垃圾。

  目前沈阳部分小区已经开始试点,他们的分类标准为“有机垃圾”和“剩余垃圾”,与李教授的分类异曲同工。

  李教授介绍说,居民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后,其中的可生物降解垃圾在小区内就可以实现处理,转化成肥料用于草地养护等,而不可降解的则进行相关处理,一方面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将其转化为原料及能量,进行资源再利用,这是一项惠及全市的大工程,同时也是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大产业。而整个工程的基础,就是培养市民良好的垃圾源头分类意识。

  推广“源头分类”

  针对近些年来大连市垃圾产量激增,处理方式也不尽合理等问题,大连晚报将与市环卫志愿者工作站一道,邀请理工大学相关科研课题组为顾问,向大连市民推广“垃圾源头分类”的环保理念:首先,通过广泛宣传,让市民对垃圾分类概念有一个正确认识,尤其是对我们身边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电子垃圾等垃圾分类有正确认识,以学会正确投放;其次,通过环卫志愿者的宣传,让环卫人员在回收垃圾过程中正确操作,以起到分类处理垃圾的作用;第三、通过在学校、小区中设置分类垃圾桶,逐渐实现概念的普及。

 

把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落实到...

  10月28日,由首都文明办、市市政市容委、市农委、市商务委、昌平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27个“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走进昌平区长陵镇康陵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