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死刑必将走向废止   废止死刑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世界刑法发展的潮流,也是经济发展和对外开   一、世界与中国的死刑现状   根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关于死刑的第六个五年报告的统计,截止1999 年2月,全世界完全废除死刑的国家及地区已多达74个,对普通犯罪废除死刑的国家 及地区有11个,连续10年以上或者自独立以来或者已经正式声明在废除死刑之前停 止适用死刑的国家达38个。这样,以不同方式在实质上废除死刑的国家及地区的总 数已达123个,而保留并执行死刑的国家和地区仅为71个,废除死刑与保留死刑的国   从保留死刑的国家来看,相互间的差别也很大:(1)公开报道执行死刑的数量较 万人口的年度处决比率达13 33,而同样保留死刑的日本,在1994年―1998年5年间 共处决24人,按每100万人口的年度处决比率只有0 04。(2)很大一部分保留死刑的 国家仅对谋杀罪等几个特别严重的罪名规定死刑,如美国保留死刑的州,仅将死刑 家和地区保留死刑,但其中不少国家和地区都把死刑作为万不得已时的以恶除恶方 法,不等于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推崇死刑。 有22个国家废除了死刑,其中有20个对在平时或者战时的所有犯罪废除了死刑; 在1994-1998年之间的5年期间,又有17个国家废除了死刑,其中16个就所有犯罪、1 个就平时的普通犯罪废除了死刑;1999年,又有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与东帝汶3国对 所有犯罪废除死刑,拉脱维亚1国对普通犯罪废除了死刑。可见,废除死刑运动已经 成为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且来势迅猛。中国是至今保留死刑的国家,也是世界上 规定死刑罪名的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1979年刑法分则中,有7个条文规定 了28个死刑罪名,之后的单行刑法即《决定》和《补充规定》中有29个条款规定 了40个死刑罪名,共计有36个条文规定了68个死刑罪名。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 在42个条文中规定了69个死刑罪名。   可以说,我国刑法中的死刑罪名立法有两个特点:其一,死刑罪名在近十年来有 大幅度增加。79年刑法死刑罪名数量实际不大,其中15个反革命罪的死刑在实践中 产罪,而以后增补的单行刑法中死刑条文和罪名均大量增加,死刑的适用条件由严 格限制转为广泛扩展。现行刑法在死刑罪名立法上基本保持了近十年来单行刑法 的死刑罪名规模。其二,高死刑率已经成为我国刑法的一大特色。我国刑法罪名总 数为413个,其中死刑罪名69个,占全部罪名的1/6强。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无论在 绝对数量方面,还是在总罪名数量中的相对比例方面,我国的死刑规定都名列前茅   在司法实践中适用死刑的绝对数量,我国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尽   中国死刑高适用率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结于立法中规定了较多的死刑罪名。 事实上,司法实践中并未严格按照刑法规定的死刑适用条件来适用死刑。换言之, 本已规定较多的死刑条款,在司法实践中被进一步滥用了。   第一,刑法对于死刑适用对象的实质性限制条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严格执 行。我国刑法第48条对于死刑适用对象做了实质性限制:“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 严重的犯罪分子”。“只适用于”,立法强调了死刑的适用是特例,必须严加限制 度。司法实践中,时有出现犯罪人罪大恶不极或恶极罪不大,却被判处死刑的情况 危害后果的妨害社会秩序案件。这两类情况事实上都不符合适用死刑的条件。“ 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应当是刑法规定有死刑的某一种犯罪中,比较而言最严重 “罪行极其严重”做了扩大的理解或解释,使死刑条款被滥用。   第二,死刑缓期执行制度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严格执行。我国刑法第48条又规 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 宣告缓期2年执行。”这就是我国刑法上独创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适用死缓的条 件有二:一是“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二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所谓 “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当然是“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也就是说,所 有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都应当首先考虑适用死缓,除非他属于“必须立即执 行的”。那么,在确认犯罪人罪该处死的前提下,如何认定死刑必须立即执行呢?基 于我国刑法适用死刑的目的和死刑发挥的现实功能,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可以从 如下方面去考察:(1)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对人身危险性特别大的适用死刑立即 执行;对人身危险性不是特别大的适用死刑缓期执行。(2)受害人及其他人在案件 罪人,一般不宜判处死刑立即执行。(9)是否严重危害他人的生命权利或公共安全 走私等案件,即使罪当判处死刑,民愤也很大,但并不存在“必须立即执行”的事 由,就应当适用死缓。本来,我国刑法上独创的死缓制度,是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又 走形了,事实上被作为死刑和无期徒刑之间的又一种刑罚方法来适用。罪当判处死   第三,死刑复核权的下放,使一大批案件的死刑复核程序名存实亡,死刑适用的 “方便化”使死刑适用率大幅度上升。我国刑法第48条第2款规定:“死刑除依法 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处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 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这就是死刑复核程序。死刑复核是在一审、 二审程序之外,对于死刑案件的特别监督程序。每一宗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都 要逐级上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种程序上的繁难性必然在客观上限制死刑适用的 数量,也有利于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范围内宏观把握死刑适用的平衡。通过个案审 查和对一些死刑判决的否定,又自然会使下级法院更加慎用死刑。但是,1983年以 炸以及其他严重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判处死刑的案件的核准权,授权省、自治 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1991年后,又将毒品犯罪死刑案件的核准权,先后 的实际效果是,这些死刑案件的二审程序和复核程序合二为一,死刑复核程序在本 质上不复存在。这无疑是在程序上给死刑的滥用大开了方便之门。   二、中国死刑存置的思想根基批判   在世界死刑废止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死刑制度似乎岿然不为所 动。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中国绝对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死刑,想要在中国 废除死刑无异于天方夜谭。   中国人对于死刑的这种普遍肯定态度,源于两方面的重要思想根基:第一,对于 死刑威慑力的迷信。即认为死刑具有最大的威慑力,是预防犯罪最有效的手段。第 二,以死刑“平民愤”。即通过适用死刑,解决“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社会压力   (一) 死刑对于犯罪并无有效的威慑力   1 从理论上讲,死刑不可能对犯罪产生有效的威慑力。 给犯罪人足够的痛苦,他就不会选择犯罪。死刑能够带给犯罪人的痛苦是最大的, 果。因此,重典治不了乱世,死刑也吓不住重罪。 德观念、家庭关系等等社会因素与犯罪者个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死刑不可能根除   其次,从潜在犯罪人对死刑的态度来看。死刑很难对判不了死刑的一般犯罪人 产生威慑,我们期望的应该是对那些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潜在犯罪人产生心理威慑作 罪人可能十分清楚其犯罪与死刑之间咫尺之遥的因果联系,但这些被刑法学家称为 “确信犯”的人,对其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往往早已淹没了对死刑的恐惧。(3)激情 不可能清醒地权衡实施犯罪之乐与应得刑罚之苦的得失比例。对这些人,死刑的威 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并确信犯罪后必然被判处死刑,却仍然要孤注一掷实施犯罪。对 这类犯罪人,死刑的威慑力是明显没有意义的。   2 从实践中考察,没有证据证明死刑对于犯罪产生过有效的威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