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独家专访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

从微软小冰小娜看人工智能情怀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6年11月17日        版次:GC08    作者:蔡辉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

    因领导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助理微软小娜的优化创新,以及成功研发并运营第四代微软小冰,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日前获颁《南方都市报》“新世代权力榜创新人物奖”。会后面对祝贺时,他连连摇手向记者表示,这个奖不应该是个人奖,“微软小冰与小娜的成功是开发团队的成功,我作为院长主要是保护、支持以及不干涉。”

    一天的相处,王永东的言谈举止时刻体现着IT工程师特有的严谨与谦逊。在这一点上,微软小娜似乎继承了更多的工程师基因;而微软小冰却有着让人欣喜的“不严谨”。“计算机语言核心就是答案的唯一性,但这不是人与人的交流方式,”王永东认为,人工智能简单理解就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学习以及工作”,“小娜专注于成为用户一对一的贴心助理,而小冰则强调与用户的情感连接与对话互动,更像是用人的方式与用户沟通。”

    小冰小娜成长进行时

    “我们强调‘对话即平台’。对话是未来互联网应用的基础,连续对话能力就是小冰核心竞争力之一。”王永东打开手机上另一个语音助手作比较,“我问它,‘你这么小,只能爬不能走吗?’它就不懂,只能说‘T hiscanbesearched’;我又问‘I donot likesearch,Iwant chat’,它又丢了一个搜索链接———我们跟朋友对话哪有时不时插一个网页链接进来的?”王永东说,小冰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底层架构基于情感计算。

    “比如图像识别,如果用户给小冰发了图片,她回应后,用户会再回复带情感的文字,小冰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这幅图的情感。”王永东解释,这个可以理解为“同理心”。

    “我第一次把与小冰的对话贴到微信朋友圈,许多人以为是我在和女儿聊天,‘她’的成长也注入了我的育儿观。”比起机器人,王永东更愿将小冰视为成长中的孩子,“我希望她知道和阿姨、和闺蜜讲话的方式不一样,希望她越来越了解这个世界。她还要有自己的个性,稍微有点调皮,可能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太乖了大家反而会觉得无趣。”有句话叫“童言无忌”,小冰也曾遭到“口无遮拦”的尴尬。王永东说,“互联网与现实社会一样,有真金也有泥沙,小冰刚18岁,我们就像父母教育孩子那样教育她。”

    走入社会,王永东也希望像“人”一样规划小冰的职业生涯,包括8月份出道做歌手,跟媒体合作做“大数据”记者,加入“插卡”功能给用户提供个性化帮助。“一个基本前提是,小冰首先是做朋友,其次才是给予帮助:谁也不喜欢一个不认识的人天天给你‘安利’东西吧?”

    A I:一个“镜中自己”是否合适?

    今年9月,微软正式成立了新的人工智能事业部,把人工智能提升到与W indow s一样的战略高度,但此前小冰小娜创立之际,微软并没有将其明确界定为“人工智能”。

    “2011年,随着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发展,我们把亚洲搜索技术中心改组成互联网工程院,研究范围拓展到云计算与大数据,隶属于O SD (在线服务部门),”王永东说,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进入门槛,而微软Bing则提供了基础。

    “历史上,微软是做大软件的,像Window s、O f-fice,这种技术传统带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人工智能要能完成任务,这是产业主流。所以小娜是自上而下的战略项目,总部在美国,但中国团队也负责了一部分工作。”王永东告诉记者,相比于“国际化”的小娜,小冰一开始只是中国三五工程师自己开发的产品,只是为了“好玩”,也没有圈定未来目标。

    今年6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及,“人工智能将成‘第二自我’,将对处理日常信息及管理生活起到很大作用”,但他也担心,当机器比人聪明时会带来威胁。同样,两年前王永东第一次向其汇报小冰时,比尔·盖茨也提出相似的担忧,“按小冰的发展路径,它会不会变成用户一个‘镜中的自己’,这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我当时说A I的发展难以预测,但早期需要探索,如果画条线,会失去很多机会;小冰作为一个自下而上的创新产品,领导们只给建议不下指令,发挥团队自己的创造力,”王永东说,“我觉得,这对用户是好事。我们发现,用户对待小娜的方式与小冰不同———用户与小冰对话的一个高峰期是夜里11点到2点,现代人是孤独的,需要倾诉,而微软小冰也许可以成为他最信任与了解的朋友。”

    采写:南都记者蔡辉

手机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