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创新驱动的未来趋势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6年12月25日        版次:AA17    作者:易鹏 张天潘

    易鹏 盘古智库理事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部研究员

    易鹏 盘古智库理事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部研究员。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结构巨变,蓬勃发展的新经济正推动创新创业“黄金十年”的到来。唯有顺应“双创”所孕育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个人或企业才能不断成长,在经济发展的新浪潮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把握未来创新驱动的趋势,迎接双创“黄金十年”的机遇和挑战?

    难以阻挡的印度崛起

    谈中国创新驱动的未来趋势,就要先回到创新驱动。深圳今年上半年财政增长收入是30%以上,东北很多地方财政收入负增长,全国有几个地方公务员工资发不出来,为什么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还有深圳、上海、北京的房价疯涨,而西北、西南很多地方的房价没有涨,库存量越来越大。这些冰火两重天现象的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缘于创新在起重要的作用。

    我们对印度做过深入的研究,越来越感觉到印度的崛起难以阻挡,虽然可能印度崛起的时间没有中国这么快。过去一百年世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确立了全球的规则。而过去的五十年,全世界在发生一件大事情,那就是中国的崛起。未来五十年到一百年,会有两个重要的事情,一是过去五十年大事和过去一百年大事的双方,可能会发生一些冲突;而另一个事情就是印度要崛起了。所以未来的五十年到一百年,印度的崛起是很难阻挡的。

    为什么难以阻挡?很重要的原因是印度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印度总理莫迪在大力推“印度制造”。而一旦印度世界工厂崛起的情况下,请问珠三角、长三家密集制造业企业能走多远?印度的劳动力和印度刚刚兴起的市场,以及即将提升的城镇化,都会推动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最近GDP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国。以上海的老龄化为例,60岁以上的人过了20%,但印度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中国的平均年龄比印度大10岁。前车之鉴是日本,日本的平均年龄比中国大10岁,日本的“失去了的十年”“失去了的二十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老龄化,中国也面临着这个巨大危机。当印度、印尼这些比中国发展水平低,劳动力成本更低、市场空间更大的国家,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时候,中国未来的路怎么走?中国当前为什么资本外逃事件如此严重?为什么出现这个局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低端制造业在往外转,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感觉赚钱越来越难。决策很理性但很可悲的行为,大家不做很多产业而买房子,房价再这么涨下去,这个城市没有未来。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的是整个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中国要想在全球格局中产生发展,必须要寻找到新的动力。

    中国的新动力在哪里?

    中国要想往前走,新动力在哪里?毫无疑问,一定要来自创新。但是创新哪那么容易。中国谈创新不是现在才开始谈,创新能否成功,未来的趋势不确定性很强。

    创新驱动战略有几个很重要的特点,针对世界上创新最好的几个地区,比如旧金山、以色列、伦敦,盘古智库做了研究,发现第一个特点是这个城市的同性恋水平高于别的城市,到街上去走,经常会看到彩虹旗。一个城市如果对同性恋包容,对创新包容度也会高。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功,就是进一步减少负面清单。所以第一个特点,包容很重要。

    第二个特点,创新的红利周期越来越短。汽车时代以后带动了工业革命将近一百年周期。紧接着的是计算机时代,有五十年的周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发轫于美国的互联网时代到现在为止三十年时间,全世界经济普遍在下行。为什么互联网这么重大的发明,对经济推动作用这么短呢?非常重要的几个原因,其一,经济总量越来越大,1978年的时候中国G D P才两千亿美金,现在十万亿美金。全球G D P总量达六七十万亿美金。所以同样的经济技术推动以后,再保持这样的经济增长难度越来越大。其二,全球化的推进,交通便捷、信息流畅,好的技术被快速广泛应用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前。在这个快速的时代,就不会像以前保持那么长的红利周期,所以红利衰减期在加速。

    第三个特点,创新的协同力量会越来越强。在全球化下,很多先进的技术已经复制、借鉴或者已经成型了,很少有全新的东西了。在这种背景下,意味着进入到无人区了,必须要找新路了。而从创新的角度讲,就必须要进行知识颠覆,再用全球化配合,即全球配置资源,积聚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集中人类共同的智慧来推动创新。

    另外,创新需要浓度、浓缩,不可能多点开花,要在一定的环境和空间。我原来在国家发改委工作期间,做了城镇化的研究。为什么要让城市更美好?人类世界工业化革命推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推动工业化,而城市之所以能推动工业化很重要的原因是城市让生活的能动提高了。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说到大陆发展大城市,中国的雾霾会更少,很多人觉得不可能,认为雾霾就是从大城市来的。那试想,如果大家生活在农村里面,人均的能源消耗和生活在城市里面,谁会更高更低?肯定是农村更高,因为城市一栋楼居住的人数已经超过农村一个村,农村分布很广,不可能集中供热供暖,不可能有规模效应。所以从全球范围看,全球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消耗是降低的。浓度、规模是能够提升效应的。城市聚集浓度越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好。比如在北上广深想要找到做一个事情所有要素的人,一般都能找得到,很快可以组建一个很好的协同团队。但如果在一个县城里创业,要找到全部合适的人才是很难的。

    还有就是,目前创新的维度是多面的。以前老想着技术创新,其实仔细读过人类工业革命前的一段东西,发现要想创新驱动,就必须要思想解放,要出大的思想家,首先要打破颠覆以前的认知才能创新。在国家发改委十三五规划座谈会我曾提了一个观点,我说规划不能用过去的经验来看明天,而是以后天的思维来看明天。我们讲这个不是从科学家的角度,而是从哲学家、思想家的最高层面,人类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有新的社会框架,新的逻辑思维。

    未来的创新趋势

    最后谈一个观点,硬科技会成为主流。什么是硬科技?比如像特斯拉能发明一个东西让汽车飞起来,这种带有革命性关键技术才能叫硬科技。目前看起来,比较火的第一个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是大脑分析系统,有一套计算机方式,但人工机的计算方式这个市场会久吗?我认为不会久。因为机器都是放大效应,比如说大家都喜欢看王宝强老婆出轨的事,就会不断地推送这个事。如果人工智能这个技术恶性循环的情况下,大家的目的会越来越窄。所以我认为,加一些思想编辑功能,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可能是未来媒体的出发点。

    第二个是基因测试、生物医疗。大概在十几年前美国做一个全身的基因测试大概要十几亿美金,现在只需要300美金。如果这个技术能突破,人均寿命估计会增加10到15岁。中国现在平均寿命是75岁,如果这个技术能突破到90岁,那时候达到寿命100岁是很正常的。

    还有一个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第四是大数据技术,这些以技术创新的新事物,一定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到我们身边。回顾过去十年,移动互联对人类改变是难以想象,就比如现在谁能想到手机就相当于一台台小电脑了?那么放眼未来,可能也是我们很难想象的。

    总而言之,第一,只有创新这条路可走,所以对创新驱动,不是干不干的问题,而是如何创的问题。这里延伸一点,“双创”中间,要通过创业来推创新,创新来推创业,两者要互相推动。如果两者不能相互推动,创新搞不成,创业也搞不成。

    第二个最重要的是企业家,没有他们参与中国的科技创新搞不好。其实美国的创新、以色列的创新,很重要的是建立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它是以企业家为主导来配置资源来创新,而我们是以政府来配置资源的创新。所以中国要改变,要以企业为基础,这也是我认为深圳、广州、北京这些城市中间的创新有机会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些城市中间企业家的数量比较多,企业家的精神比较强,敢干敢闯,不像东北官本位思想太重的地方。

    第三个,创新要颠覆、要迭代、要多维、要国际化,还要懂得顺势而为。即使一个人不能影响这个时代,但自己也要做一个思想的解放者,要对创新事物敢于接受,如果说自己不去尝试创新,至少对创新的事物要多去点赞和支持。哪个地方宽容、包容,创新尺度才能越大。总而言之,创新无处不在,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魄力。

    创新需要制度保护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产权保护的顶层设计。产权保护是保护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是不可能的。就像现在具体的知识产权、技术产权,要加大力度保护,另外,还要让通过剽窃、山寨而发家致富的人付出一点代价,让真的沉下来做研究做创新做科研做研发的人,让他们日子过得更好。当然这种知识产权更多体现在技术层面,而从更高的思想层面创新来讲,可能不只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还要思想自由的保护。

    目前而言,创新的保护环节里,需要政府、企业、社会这三个维度都要有创新保护的意识。政府更多是通过法制的手段来保护,让创业者有更多空间去钻研创新。企业方面,核心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发挥决定性因素,让市场自己做决定,经济才会发展,创新的最大动力也在这方面。社会方面,需要形成一个环境,让大家愿意聚集到创新周边来,更多人愿意参与创新。创业肯定是失败率很高的,这个失败不是没有价值的,对社会最大的价值就进行了失败标签的普及,当人人都经历过失败的时候,大家就一定会包容。双创中间,创新推创业,创业推创新,创新、创业要有保护,就是全社会都明白和了解,创新创业失败不可怕,可怕是失败以后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这一点,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在创新中做出贡献的企业家,令人很佩服。

    南都评论记者 张天潘 整理

手机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