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三联生活周刊文章《「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 - 知乎 ​ 登录 加入知乎 怎么看待三联生活周刊文章《「群体免疫」之前世今生》? [图片] [图片] 显示全部 ​ 关注者 3,450 被浏览 2,928,590 关注问题 ​ 写回答 ​ 邀请回答 ​ 好问题 440 ​ 115 条评论 ​ 分享 ​ 981 个回答 默认排序 ​ 2020 新知答主 12,605 人 赞同了该回答 职业相关:武汉疫情一线医生,麻醉插管突击队成员。 三联生活周刊的笔者显然在判断流行病防治策略、医疗资源配置上非专业, 有重大纰漏 。 防治传染病的三要素,国内初中课本里就提到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在武汉,一开始也是寄希望于居家隔离达成以上两条,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在没有当局联防联控和强硬控制的情况下,居家隔离根本无法缓解疫情蔓延---病毒携带者的轨迹无法被有效约束、医疗挤兑在恐慌下迅速发生、疑似人群难以确诊导致感染症状加重。 不采取积极手段,仅依赖民众自身的“素质”去实现自我隔离,以及避免医疗挤兑,这是在考验人性。 况且,抛开“全体免疫”概念本身,面对任何一种流行病,不积极做检测、尝试诊断出感染者这一做法本身是荒谬的---这不是“疏”与“堵”的问题,这是医疗体系有没有发挥作用的问题。 文中采取的防治逻辑是:轻症不管,中重症收入院,集中医疗资源(大量呼吸机)挽救重症,根据抢救价值(临床配备三人评估小组)选择生存年限长的病人去重点配置医疗资源。 这个逻辑看似不错,和中国目前的轻症方舱、重症入院、危重症ICU很相似。 但在有临床治疗经验的人士看来,链条的前端存在重大问题---轻症不检测,如何辨别轻症?轻症不辨别,如何及时医疗干预防止滑向重症?未经辨别的轻症患者在无法“有效隔离”的情况下,会呈指数级地造成更多轻症患者,总患病人数爆炸。 作为在武汉一线呆了接近两个月的医生, 我深刻了解COVID19重症端的惨烈。 夸张一点说,高居庙堂的欧美政要、非一线的防疫政策决策者,对COVID19的可怕是无法想象的。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COVID19一旦进展到重症/危重症,后果就是 九死一生 。 这是我们插管病人的随访表(部分),可以自己看看,随访到第七天,还有多少人活下来。 COVID19重症患者存在症状迅速恶化,病程急速加剧,导致全身炎症风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倾向。 COVID19 is not just a flu. 当你亲眼看到上着有创呼吸机、泵着升压药、做着CRRT(床边透析)、甚至上了ECMO(人工心肺)的病人还是走了,你就知道知道这个病有多可怕了。 所以英国的NHS有能力在10天内(就算病程进展时间的一半吧)保证这位刚刚出现症状的患者获得妥善治疗,防止他滑向危重症? 是的,这个病大多数症状轻,可以“自愈”;但对那些“运气不好”,在上帝的俄罗斯轮盘赌中不幸被标记为重症患者的人,这样做公平吗? 迅速发展成重症的患者不仅仅是老年人!看看34岁的李文亮,和29岁的夏思思! 当这样的病人数量超过当地卫生机构处理能力,妥善治疗基本不可能。 当总患病人口达到一定数量,重症患者的病死率将突破天际---轻症时不干预(吸氧、抗病毒复制、生命支持/监护),重症时已经来不及了! 对COVID19来说,控制重症患者数量、防止重症挤兑的唯一方法是让总患病人口不失控。 最后,对一个医生来说,没有什么人道主义,是“更高级的人道主义。 3月18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第二项新冠肺炎援助法案,特朗普已将其签署成为法令,该法令名为《家庭优先冠状病毒应急法》,它将为无保险者在内的所有人提供免费新冠肺炎筛查,预计耗资超1000亿美元。 美国在感染COVID19患者即将破万的关口, 终于决定大规模进行新冠病毒筛查。 3月27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在twitter上宣布:其新冠肺炎检测呈阳性。 作为武汉疫情一线医生,也作为麻醉插管突击队成员,我目睹了这座城里的那些惨烈与悲悯。 谨把我的故事写下来,不忘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苦难中的坚韧,和人性的光芒。 ​ 赞同 1.2 万 ​ ​ 749 条评论 ​ 分享 ​ 收藏 ​ 喜欢 收起 ​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知乎用户 13,475 人 赞同了该回答 学会一个新的说法,很高级,很喜欢用,给三联生活周刊好评。 模版如下: 还是那句话:对于……,也许我们不必着急……,而是应该……。 例子如下: 还是那句话:对于德国拦截瑞士医疗用品这种行为,也许我们不必着急批评德国以邻为壑,而是应该鼓励瑞士自己搭建医疗用品生产线。 这样起码可以帮助瑞士吸取教训,好让未来的瑞士人更完备地应对下一次危机。 ​ 赞同 1.3 万 ​ ​ 536 条评论 ​ 分享 ​ 收藏 ​ 喜欢 收起 ​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